毕节威宁:风光无限“阳光城”-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8/04 11:29:56
来源:贵州日报

毕节威宁:风光无限“阳光城”

字体:

风光无限“阳光城”

——工业大县调研行之毕节市威宁自治县

  盛夏时节,记者站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仙水窝电站高处远眺,逆光之下,成片的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海拔近2500米的山谷间,一块块光伏板朝向正南方25度,这是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的角度。

  威宁拥有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风力足的独特自然禀赋,年日照时数1812小时,风电年可利用小时数1900小时,既是“阳光城”又是“高原风谷”,风光资源以及新能源装机规模、发电量、产值均居贵州之首。

  “我们致力打造建成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产业人才培训输出基地,力争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能源主导产业中新能源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70%以上,占全省规划产能的30%。”威宁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马迅说。

  在位于威宁的贵州长通新能源产业园,平均15秒就能产出一块光伏板,每天一条生产线能产5000件光伏组件。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园区正进行生产线整改升级。

  “功率决定光伏组件的尺寸大小,客户需求不同,因而使用的电池片也不同。”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工艺主管张树贵告诉记者,从玻璃上料、胶膜铺设检测到包装,组件生产一共要经过16道工序,以确保产品质量。

  这个投资3.1亿元建成的年产能1.8GW高效光伏组件生产线,主要客户包括贵州能源集团、中核汇能、贵州金元、大唐等,产品远销云南、广西、新疆、青海等地。今年1至5月,该公司实现产值3.7亿元,预计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当前,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已完成一道新能2条光伏组件生产线、科华储能逆变器、储能生产线、江苏国强光伏支架生产线的落地与投产。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成套电气、电线电缆、风机、叶片等新能源产品本土化生产,形成了“光伏—风电—储能”全链条布局。

  作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秀”,贵州保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规模较大专业从事风力发电塔筒制造的生产企业,目前年产3万吨风电塔筒制造二期项目已建成投产。

  早期,获批马摆大山、西凉山等首批风电项目,引进华能、龙源等企业,建成贵州首个光伏电站平箐光伏电站,实现光伏发电“零的突破”。十年间,实现装机规模增长百倍。2022年,威宁被纳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以“长通”为链长,引进浙江衢州一道新能、江苏国强、三一重能等重点企业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2023年,威宁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风光装机规模跃居全省县域第一。

  如今,威宁新能源产业链条完整覆盖上游装备制造—中游发电—下游应用消纳环节,并通过“新能源+农业/文旅/交通/生态修复”实现多产业耦合发展,形成“风光无限”的产业生态,并朝着规模化、基地化、智能化方向跃升。

  上游装备制造,依托新能源产业基础,围绕光伏装备、风电装备和储能装备制造,致力打造“全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眼下,新能源装备制造已建成年产能6.3GW,在建2GW风机智能制造项目、5GWXBC高效光伏电池生产线项目2个,年产能装机规模突破13.3GW,预计年产值达14.5亿元。

  中游发电项目,累计建成全容量并网发电新能源项目71个,装机规模415.3万千瓦,2025年预计装机规模突破500万千瓦,发电62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9.1亿元。

  下游应用与消纳则积极推进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农村能源革命项目、储能项目、充电桩及“板下经济”。

  在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威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南部区域,仙水窝、海拉、林场3个光伏集群由12座光伏电站、1座风电场组成。以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为中心,每一个电站都实现了24小时无人智慧化监管。

  “光照好、日照小时数多等这些重要指标,是选址仙水窝的关键因素。”威宁能源公司南部区域站长孟宪盛在电力行业摸爬滚打了30年,在他看来,选好光伏板,不仅需要成本低、能源转化效率高,还需要运行稳定、故障率低,而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发电设备检查维护,零支路动态清零,确保设备有光照就能发电,加强技改,是确保多发培发电量的重要一环。

  “发展新能源电力,最难的是选址。”威宁能源局副局长朱启航明确表示,在最大限度利用好“风光”资源的同时,设备更新及技术进步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威宁在建、拟建、拟招综合能源项目41个、总投资138.2亿元,2025年被纳入贵州省重点项目的风电项目就有22个。“我们将充分利用风光等新能源资源优势,一体化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产业集群发展。”马迅说,将进一步以商招商,加快补足产业链缺项,让风光新能源为威宁工业注入强大动能。(记者 李雪雪)

【纠错】 【责任编辑:卢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