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幸福村,山风裹着玉米粑的甜香飘满庭院。
湖南游客刘利丽坐在福雅民宿小院里,摇着蒲扇,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笑着说:“幸福村里有个王有福,忙前忙后为别家拉客人。”不远处,皮肤黝黑的王有福,正忙着将一批来自四川泸州的游客分流到邻居家。
王有福是土生土长的贵阳市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幸福村人,2003年,他从部队退伍回来,先后干过辅警、当过驾驶员、做过生意,不曾想如今会成为这深山里的“民宿带头人”。
2014年夏,他在湖北神农架探望战友时,目睹了震撼的一幕:家家民宿爆满,不少游客拖着行李箱在村里找房。当地村民告诉他,“这些都是来躲高温的,最便宜的床位都要60块,还供不应求。”
这话像颗种子,落进了王有福的心里。
“咱们贵州的凉爽气候,不就是现成的资源?”王有福的心里燃起一团火。回家十天后,他瞒着战友又悄悄“杀”回神农架,住进当地民宿当起了“卧底”。
白天,他拉着民宿老板聊天,观察学习如何登记入住、怎么看房间定价;晚上,就和一群游客在院子拉家常,了解大家的需求。“包月价格多少合适”“最在意什么设施”……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些问题记了满满一本子。
这次“偷师”让王有福初步摸清了避暑民宿的生意经。
2015年7月,王有福投入全部积蓄改造的“贵阳福雅民宿”开门迎客。开业不久,他干了件“疯狂”事——开车到200公里外的遵义“抢”客人。“当时看到两个重庆游客在路边散步,我直接上去说‘我家更凉快更便宜’!”回忆起这段趣事,王有福笑得眼角堆起皱纹。这两位客人成了活广告,带来20多个重庆老乡,把22间房塞得满满当当。那年夏天,他不仅赚了5万多元,也看到了避暑经济的巨大潜力——“原来这么多外地游客愿意为清凉买单。”
幸福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离县城仅十分钟车程,到贵阳也不过一小时,这样的区位优势,只有一家民宿实在可惜。这让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独木难成林,要富就必须得带着村民一起干。
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村民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说得轻巧,装修钱谁出?”“客源从哪来?”“跟着他干也能有赚头?”……王有福没有退缩,拿出当兵时的韧劲,半年走访100多户村民。在火炉边、院坝里,他掰着手指头算账:“你们看,重庆游客愿意花60块住单个床位,咱们收拾间房收80块,除去成本每间能赚50块!”他甚至拍着胸脯保证:“钱不够我来帮贷款,客源我也包了!”
2018年,33户村民摁下红手印,“修文乡缘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王有福被推选为理事长,定下“三统一”规矩:游客统一接待、统一分配、统一管理。他把自己在神农架“偷师”的经验倾囊相授,从铺床叠被教到待客礼仪。最让人称道的,是独创的“8+1+1+N”模式:每月收入的80%归经营者,10%作服务考评基金,剩下10%留作管理费,其中20%充实村集体。
“这样既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又确保服务质量,让大家真真正正地拧成了一股绳!”王有福笑道。
规矩立得硬,执行起来更硬。旺季时游客爆满,王有福给自己定下铁规矩:必须先把其他村民家的客房安排满,最后才能往自己家带客人。这份公道换来了村民的信任,更形成了幸福村特有的待客文化。
湖南退休教师严凤莲就是被这种淳朴民风“拴住”的。2019年夏天,严凤莲跟老伴儿原本只打算在幸福村住半个月避暑,结果没想到接下来就是连续六年的“返场”。
“我的行李都没带回家,每年回来直接就入住。”老人感慨道。更让她感动的是,民宿老板为照顾她的湖南胃,练就一手湘菜功夫。“前天微信里跟他说想吃什么,第二天就端上了桌子,服务真的没话说!”
这位70多岁的湖南老人,如今已是幸福村的活招牌,带动亲戚朋友50余人先后来到幸福村,俨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她笑着掰着手指细数:“我侄媳妇住在魏香家,我儿子儿媳住过魏军家,我们学校的刘老师家今年也来了,住在隔壁的鑫鑫民宿……”
如今,幸福村的民宿增加至58家,旅居产业年收入突破200万元。每逢旺季,曾经闲置的老屋一房难求。
“未来三年,我们要将村里的民宿拓展到160家,打造3-5家高端民宿。”王有福说。同时,他也在谋划更长远的布局——幸福村的“凉资源”不能只做一季生意。目前,村里的生态蔬菜基地、食品加工厂等配套产业正在推进,“我们要让避暑经济延伸出全年效益,让幸福村一年四季都热闹起来!”
说起这些,这位退役军人的眼里闪着光——他知道,幸福村的幸福故事,才刚刚开始。(记者 朱迪)